國外有一種「送死」戰術很厲害,三萬中國軍隊還沒走近就死一大半
清朝末年,中英交戰,清軍曾在英軍的「排隊槍斃」戰術中吃了大虧,一敗塗地。
這種戰術早在17世紀就已經出現在了歐洲,在戰場上排成幾橫隊的士兵們隨著激昂的軍樂,一步一步向著敵方陣列勻速推進。直到射程合適,第一排一齊開火,然後錯開身位換彈,第二排士兵開火,形成射擊循環。可以說,這種戰術能對敵陣造成極為有效的殺傷。
「排隊槍斃」戰術雖然行之有效,卻又特別考驗部隊的士氣,試想,大家排成陣列對著敵軍槍口緩步前進而不能射擊,這是多大的勇氣和魄力!當時英軍要求一定要「看清敵人的眼白」的時候(大約18米)才能進行射擊,可見,這麼近的距離需要士兵有著超強的心理素質。
自古以來連死刑犯被槍決的時候都要被蒙住雙眼,士兵們要做到「排隊斃人」首先就得面臨「排隊被斃」。
在我們現代人眼裡,線列步兵這種「排隊槍斃」戰術簡直就是二貨扎堆的真人版,槽點滿滿。但是,實際上,這卻是當時最先進、最實際的戰術,沒有任何其它戰術能比它更加有操作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說,某個將軍腦袋讓門擠了,偶爾為之情有可原,但16世紀至19世紀這400年間所有歐洲將領―――包括皇帝陛下的腦袋都給擠了那就不太可能了。
在1759年的英法之戰中,英軍陣列就採取了這種戰術向法軍推進,以3300人排成兩行一步一步逼向法軍3500人。在推進的過程中承受了法軍兩輪子彈,英軍減員兩成,仍不還手射擊,甚至,連沃爾夫少將都在這兩輪射擊中身亡。
當兩軍距離縮短至三十米時,英軍舉槍齊射,第一輪射擊就幹掉了法軍千人,與此同時奏起戰歌繼續推進,等到了兩軍相距二十米時英軍又是一輪猛射,又打倒了法軍八百人。最終,使得法軍就此崩潰,英軍大勝。
在這場戰爭中,英軍從推進到勝利只用了二十分鐘。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許多戰爭持續幾個月才能造成上萬傷亡,而這一場戰爭中僅二十分鐘就使兩軍銳減幾千人。
造成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當時的火器技術並不高明,滑膛槍的精度有限,百米外殺傷率低的可憐,更何況,這種火器隨著頻繁射擊還會伴有啞火炸膛等故障發生。英軍的這種戰術雖說會優先敵軍遭受傷亡,但是,卻在整體上提高了滑膛槍的命中率。
並且,在一輪射擊後又有較為直觀的戰果,士兵們一掃頹勢氣勢高漲,可以稱得上「後發先至」。還有就是,平時訓練是一回事,到了炮聲隆隆、殺聲震天的戰場上就是另一回事了。初上戰場能不腿軟、不尿褲子已經是好樣的了,指望士兵像平時那樣平心靜氣的瞄準是不可能的。
在1860年的八里橋之戰中,有著3萬兵力的清朝軍隊在倒下一千人後立即潰逃,這也間接體現出了清軍將士的作戰心態。在之前的鴉片戰爭中,中英兩方部隊的軍備並沒有多少差距,就是士兵們這種貪生怕死的心態導致清軍一路潰敗。
線式戰術看起來簡單,實踐上是很難的。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隊形,長達數公里的幾列橫隊,不能走得太快,也不能走得太慢,得聽著鼓點,按照固定步幅齊步走,這需要長時間反覆的訓練才能做到。一旦放羊就只有被屠殺的命運了,所以說:隊形就是戰鬥力。
那麼,在中國的歷史上,有沒有類似英軍的這種「排隊槍斃」戰術呢?
很遺憾,雖然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軍事英才輩出,但是,並沒有這種戰法的出現。「排隊槍斃」這種戰術可行的先決條件,是「燧發滑膛槍」。由於,這種槍械用扳機撬動火石,點燃火藥擊發子彈,所以,必須由前膛裝載子彈,根本沒辦法伏地射擊。
槍膛又沒有膛線這一構造,最終,導致射程精度都不是很高。武器決定戰爭模式,那是在滑膛槍時代,射程近而且不準,所以,只能那麼排列。
在17世紀的時候,這種武器開始在歐洲各國普及,清朝在雅克薩戰爭的時候已經見識過這種火器,可惜,清廷只是用燧發滑膛槍去打獵,並未裝備部隊。
那時清朝士兵的主要火器,還是傳統的鳥槍(銃),這種武器有點火繩槍的意思,十分落後。由於要點燃火繩擊發,以至於射速緩慢,每個士兵手中的鳥槍做工又不統一,長短都有,所以,清軍根本沒法齊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清軍用這種武器,充其量能做到「排槍射擊」。就是士兵們站在一起,朝一個方向瞄準射擊,參差不齊的槍響後立馬縮到後方長矛兵陣里去。這些,在流傳下來描繪清軍作戰的畫作中略有體現。
到了1850年,清軍也逐漸配備了先進的槍械,於是,湘軍和淮軍的武器更新換代,與此同時,線膛槍進入了清朝。這種新式武器面前「排隊槍斃」戰術就已經不適用了,更為優秀的「散兵戰術」則更適合這種線膛槍的發揮。
這時候的清軍直接跨過了「排隊槍斃」的時代,跳級學習了「散兵」戰術。
這種跳級學習的不止清軍,還有使用了幾百年火繩槍的日軍。可以說,兩國部隊都沒有使用「燧發滑膛槍」的經驗,直接進化到了線膛槍作戰時代,而兩軍的學習效率在後來1894年的鴉片戰爭中就有了高下之分。
據當時的日本軍隊說:「清軍根本沒有戰術隊形,雖然,同樣配備著新式線膛槍,清軍聚成一團團的散亂「隊形」沖向日軍,在射程以外就開始放槍,毫無紀律,而戰況一旦出現對清軍不利的情況,全軍立馬潰逃。」
縱觀當時清朝士兵的軍事素養,也難怪清軍一敗再敗了。
參考資料:
『《歐洲的排隊槍斃時代》、《燧發槍時代怎麼打仗?》』
國外有一種「送死」戰術很厲害,三萬中國軍隊還沒走近就死一大半
國外有一種「送死」戰術很厲害,三萬中國軍隊還沒走近就死一大半
清朝末年,中英交戰,清軍曾在英軍的「排隊槍斃」戰術中吃了大虧,一敗塗地。
這種戰術早在17世紀就已經出現在了歐洲,在戰場上排成幾橫隊的士兵們隨著激昂的軍樂,一步一步向著敵方陣列勻速推進。直到射程合適,第一排一齊開火,然後錯開身位換彈,第二排士兵開火,形成射擊循環。可以說,這種戰術能對敵陣造成極為有效的殺傷。
「排隊槍斃」戰術雖然行之有效,卻又特別考驗部隊的士氣,試想,大家排成陣列對著敵軍槍口緩步前進而不能射擊,這是多大的勇氣和魄力!當時英軍要求一定要「看清敵人的眼白」的時候(大約18米)才能進行射擊,可見,這麼近的距離需要士兵有著超強的心理素質。
自古以來連死刑犯被槍決的時候都要被蒙住雙眼,士兵們要做到「排隊斃人」首先就得面臨「排隊被斃」。
在我們現代人眼裡,線列步兵這種「排隊槍斃」戰術簡直就是二貨扎堆的真人版,槽點滿滿。但是,實際上,這卻是當時最先進、最實際的戰術,沒有任何其它戰術能比它更加有操作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說,某個將軍腦袋讓門擠了,偶爾為之情有可原,但16世紀至19世紀這400年間所有歐洲將領―――包括皇帝陛下的腦袋都給擠了那就不太可能了。
在1759年的英法之戰中,英軍陣列就採取了這種戰術向法軍推進,以3300人排成兩行一步一步逼向法軍3500人。在推進的過程中承受了法軍兩輪子彈,英軍減員兩成,仍不還手射擊,甚至,連沃爾夫少將都在這兩輪射擊中身亡。
當兩軍距離縮短至三十米時,英軍舉槍齊射,第一輪射擊就幹掉了法軍千人,與此同時奏起戰歌繼續推進,等到了兩軍相距二十米時英軍又是一輪猛射,又打倒了法軍八百人。最終,使得法軍就此崩潰,英軍大勝。
在這場戰爭中,英軍從推進到勝利只用了二十分鐘。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許多戰爭持續幾個月才能造成上萬傷亡,而這一場戰爭中僅二十分鐘就使兩軍銳減幾千人。
造成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當時的火器技術並不高明,滑膛槍的精度有限,百米外殺傷率低的可憐,更何況,這種火器隨著頻繁射擊還會伴有啞火炸膛等故障發生。英軍的這種戰術雖說會優先敵軍遭受傷亡,但是,卻在整體上提高了滑膛槍的命中率。
並且,在一輪射擊後又有較為直觀的戰果,士兵們一掃頹勢氣勢高漲,可以稱得上「後發先至」。還有就是,平時訓練是一回事,到了炮聲隆隆、殺聲震天的戰場上就是另一回事了。初上戰場能不腿軟、不尿褲子已經是好樣的了,指望士兵像平時那樣平心靜氣的瞄準是不可能的。
在1860年的八里橋之戰中,有著3萬兵力的清朝軍隊在倒下一千人後立即潰逃,這也間接體現出了清軍將士的作戰心態。在之前的鴉片戰爭中,中英兩方部隊的軍備並沒有多少差距,就是士兵們這種貪生怕死的心態導致清軍一路潰敗。
線式戰術看起來簡單,實踐上是很難的。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隊形,長達數公里的幾列橫隊,不能走得太快,也不能走得太慢,得聽著鼓點,按照固定步幅齊步走,這需要長時間反覆的訓練才能做到。一旦放羊就只有被屠殺的命運了,所以說:隊形就是戰鬥力。
那麼,在中國的歷史上,有沒有類似英軍的這種「排隊槍斃」戰術呢?
很遺憾,雖然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軍事英才輩出,但是,並沒有這種戰法的出現。「排隊槍斃」這種戰術可行的先決條件,是「燧發滑膛槍」。由於,這種槍械用扳機撬動火石,點燃火藥擊發子彈,所以,必須由前膛裝載子彈,根本沒辦法伏地射擊。
槍膛又沒有膛線這一構造,最終,導致射程精度都不是很高。武器決定戰爭模式,那是在滑膛槍時代,射程近而且不準,所以,只能那麼排列。
在17世紀的時候,這種武器開始在歐洲各國普及,清朝在雅克薩戰爭的時候已經見識過這種火器,可惜,清廷只是用燧發滑膛槍去打獵,並未裝備部隊。
那時清朝士兵的主要火器,還是傳統的鳥槍(銃),這種武器有點火繩槍的意思,十分落後。由於要點燃火繩擊發,以至於射速緩慢,每個士兵手中的鳥槍做工又不統一,長短都有,所以,清軍根本沒法齊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清軍用這種武器,充其量能做到「排槍射擊」。就是士兵們站在一起,朝一個方向瞄準射擊,參差不齊的槍響後立馬縮到後方長矛兵陣里去。這些,在流傳下來描繪清軍作戰的畫作中略有體現。
到了1850年,清軍也逐漸配備了先進的槍械,於是,湘軍和淮軍的武器更新換代,與此同時,線膛槍進入了清朝。這種新式武器面前「排隊槍斃」戰術就已經不適用了,更為優秀的「散兵戰術」則更適合這種線膛槍的發揮。
這時候的清軍直接跨過了「排隊槍斃」的時代,跳級學習了「散兵」戰術。
這種跳級學習的不止清軍,還有使用了幾百年火繩槍的日軍。可以說,兩國部隊都沒有使用「燧發滑膛槍」的經驗,直接進化到了線膛槍作戰時代,而兩軍的學習效率在後來1894年的鴉片戰爭中就有了高下之分。
據當時的日本軍隊說:「清軍根本沒有戰術隊形,雖然,同樣配備著新式線膛槍,清軍聚成一團團的散亂「隊形」沖向日軍,在射程以外就開始放槍,毫無紀律,而戰況一旦出現對清軍不利的情況,全軍立馬潰逃。」
縱觀當時清朝士兵的軍事素養,也難怪清軍一敗再敗了。
參考資料:
『《歐洲的排隊槍斃時代》、《燧發槍時代怎麼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