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來這裡諮詢的客人更多談到的一個話題就是關於子女的教育問題,一對夫妻,給孩子選擇純外教的學校,月學費5000元人民幣,高額的學費已經脫離了平常的教育水平,國內物價上漲,教育風氣改善不夠徹底的條件下,很多人自然就想到了臨近的發達國家日本。
日本幼兒園教室找不到現代化的設備和琳琅滿目的高檔玩具,這與日本先進發達的科技社會似乎形成強烈的反差。殊不知,這正是日本教育者的英明:體現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都說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國家的未來體現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的鄰國日本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更是有嚴格的標準。從幼兒園開始,就注重培養小朋友們的各種能力。
除了教室簡樸,日本幼兒教育還有以下幾個方面讓人驚嘆不已!今天就一起來看看,我們跟日本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1、各種大大小小的包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要媽媽們準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包括書包(統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後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等。
經過兩年,媽媽們都可以駕輕就熟,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條理地分門別類。試想日本人可以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不覺其煩,是否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有沒有想到,各種收納大神都是來自日本。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因為從小養成了分類收納的好習慣。整理自己的東西雖然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事情,但是中國的父母連這些小事也都「代勞」。殊不知,這樣的「代勞」往往也阻斷了孩子自己學習成長的道路……
2、大人接送孩子,空著手
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裡一律空著。那些各種大大小小的包都由孩子們自己肩背著手拿著,而且還都跑得飛快。
日本皇室接送小公主上幼兒園,即使下雨天也是孩子自己拿包包。
為什麼?對比在中國,接送孩子都是家長們幫孩子拿包的,是不是因為我們中國的家長愛孩子更多一些呢?
日本皇室尚且如此,就更別說日本平民的生活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拿,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也許就是日本教育當中想要表達的事情。
3、自己動手脫衣服
對於2~3歲的孩子,每天都要重複那麼一套換衣程序,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從不伸手幫忙。
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每天到幼兒園後,換衣服、放聯繫手冊、自己貼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兩三歲開始的訓練,讓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情的習慣。
突然想到以前某外媒說中國的孩子有很多是「高分低能」,獨立生活的能力非常低下。長時間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覺得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什麼都不操心是對孩子的好。日本父母有時候的「袖手旁觀」,反而可以塑造孩子。
4、運動會沒有個人冠軍
不到1歲的孩子入幼兒園,也要參加運動會。1歲不到的孩子哭著拚命向前爬,這樣的場面還是有點打動人的。
運動會,只有團體賽,沒有個人單項比賽,最終只有勝利的團隊,沒有勝利的個人。強調參與,不鼓勵相互對比。
日本人的團體觀念很強,認為自己只有在團體之中才有自己的價值。很多運動項目都是需要大家合作才可以運轉起來。這樣的教育更不容易培養出來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從小就懂得,和別人互相協調才可以取得成功的道理。
5、完全混班教育
在早上9:30之前,下午3:30以後,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很瘋狂。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成長感特別明顯。
中國的家長更喜歡「小班制」的教育方式,不希望其他的孩子「影響」到自己孩子的學習。其實,這樣的想法,也直接的阻斷了孩子們融入別人的機會。走入社會時,會更加的難適應。
6、教育孩子「笑」和「感謝」
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
問幼兒園到底教什麼?
答案卻只是——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
還教什麼?
還教學會說謝謝。
在日本,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和誰講話,「笑眯眯」最重要,一個笑眯眯的女孩最漂亮。幼兒園三年間,孩子在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同樣在進步,而收穫都是經由綜合教育的方式獲得的。
懂得感恩,才會懂得知足,知道知足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幸福。都說幸福是一種能力,從小有這樣的教育。想必,長大成人之後對世界的理解會更豁達和平和吧。
7、日本幼兒園重視「食育」
在中國,幼兒園的老師會鼓勵孩子吃飯動作快一點。日本更重視「食育」,提倡細嚼慢咽。
在「食育」中,「豐富的心靈」是重要的一環,它包括「快樂的進食過程」、「感謝的心」和「參與意識」,不僅教孩子正確地吃,還要從吃中體會出感恩、環保和節儉的內涵來。
快樂又充滿想像力的童年,從充滿愛的便當開始,吃了還想吃,也不願意浪費。吃飯之前日本人都會說一句「我開動了」,吃完飯之後,會說「謝謝款待」。這樣的習慣,有助於培養孩子感恩的心態。
8、斷食培養自控力
日本的斷食文化,據說起源於日本佛教,傳至今日,日本國內仍然有大量斷食療法的機構存在,可算是一種盛行的排毒、減肥的養生方法。
在日本,除了備孕、減肥、有慢性疾病的人會斷食以外,有健康意識的中產階層,也會定期奔赴坐落在風景區的斷食療法機構,排毒療養,調節身心,連孩子也一起去。
雖然斷食排毒不會餓,但是孩子要忍住饞,就很不容易。日本人認為無論對自己還是孩子,這都是自制力、韌性的絕好培養。
培養自己適當的忍耐能力,在今後漫長的人生中能夠經受的住更多的考驗和挑戰。機會都會給有準備的人。有準備,所講的也許就是這長期的等待和忍耐。
9、大便習慣,從幼兒抓起
日本幼兒園裡有「大便教室」,老師扮成「大便先生」到各個學校登門授課,告訴孩子們大便與人體健康的關係,還帶著孩子們用粘土做各種形狀的「大便」,告訴他們:哪種大便健康,哪種不太健康,應該在飲食上注意什麼,等等。
在1歲半就開始進行使用便器的訓練。在孩子專用的廁所,放著一大排沖水便器,孩子一入托就通過保育員人盯人的訓練,學習正確使用廁所和清潔身體的方法。
1歲半,自己擦屁屁。而在中國,我們有多少孩子小學一年級大便還不能自理,難道是日本的娃娃更聰明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正確的教育卻可以使孩子變得更「聰明」!
10、寒冬穿短褲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冬天無論多麼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剛入園的時候,三天兩頭就凍病了。而日本媽媽說起這事,答案叫人目瞪口呆:「是啊,就是讓他們得病的啊。
每天都會以這種方式在寒冬里鍛煉身體。日本的父母從小就不讓孩子多穿,目的是讓孩子有健康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半裸上身的小朋友,即使在冬天也很有活力地在玩。
冬季的耐寒體驗可能是讓很多中國家長目瞪口呆的一項。一到冬天恨不得讓孩子批條棉被在身上的中國家長,一定不忍心讓孩子「受罪」吧!說是「受罪」,其實也是對孩子的鍛煉。
對比日本的幼兒教育,來看看我們的孩子——為了孩子們能成為未來人群中的佼佼者,家長們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而當他們進入社會時,卻連面試也需要父母陪,一杯水也不會倒,椅子不能放齊,離開時電燈不會關,受不了工作壓力,浮躁而輕易跳槽,眼高手低。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自然人變為社會人,學會認知、做事、合作和生存。教育就是社會化成人與孩子自然本能的相互妥協和對抗過程,通過寓教於樂與嚴格培訓的方式,將更為優秀的制度、品德和性格傳遞給孩子,鑄就孩子完善的社會性格和整個民族的個性。
從10個細節來談談日本幼兒園的教育理念
近期來這裡諮詢的客人更多談到的一個話題就是關於子女的教育問題,一對夫妻,給孩子選擇純外教的學校,月學費5000元人民幣,高額的學費已經脫離了平常的教育水平,國內物價上漲,教育風氣改善不夠徹底的條件下,很多人自然就想到了臨近的發達國家日本。
日本幼兒園教室找不到現代化的設備和琳琅滿目的高檔玩具,這與日本先進發達的科技社會似乎形成強烈的反差。殊不知,這正是日本教育者的英明:體現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都說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國家的未來體現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的鄰國日本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更是有嚴格的標準。從幼兒園開始,就注重培養小朋友們的各種能力。
除了教室簡樸,日本幼兒教育還有以下幾個方面讓人驚嘆不已!今天就一起來看看,我們跟日本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1、各種大大小小的包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要媽媽們準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包括書包(統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後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等。
經過兩年,媽媽們都可以駕輕就熟,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條理地分門別類。試想日本人可以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不覺其煩,是否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有沒有想到,各種收納大神都是來自日本。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因為從小養成了分類收納的好習慣。整理自己的東西雖然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事情,但是中國的父母連這些小事也都「代勞」。殊不知,這樣的「代勞」往往也阻斷了孩子自己學習成長的道路……
2、大人接送孩子,空著手
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裡一律空著。那些各種大大小小的包都由孩子們自己肩背著手拿著,而且還都跑得飛快。
日本皇室接送小公主上幼兒園,即使下雨天也是孩子自己拿包包。
為什麼?對比在中國,接送孩子都是家長們幫孩子拿包的,是不是因為我們中國的家長愛孩子更多一些呢?
日本皇室尚且如此,就更別說日本平民的生活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拿,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也許就是日本教育當中想要表達的事情。
3、自己動手脫衣服
對於2~3歲的孩子,每天都要重複那麼一套換衣程序,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從不伸手幫忙。
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每天到幼兒園後,換衣服、放聯繫手冊、自己貼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兩三歲開始的訓練,讓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情的習慣。
突然想到以前某外媒說中國的孩子有很多是「高分低能」,獨立生活的能力非常低下。長時間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覺得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什麼都不操心是對孩子的好。日本父母有時候的「袖手旁觀」,反而可以塑造孩子。
4、運動會沒有個人冠軍
不到1歲的孩子入幼兒園,也要參加運動會。1歲不到的孩子哭著拚命向前爬,這樣的場面還是有點打動人的。
運動會,只有團體賽,沒有個人單項比賽,最終只有勝利的團隊,沒有勝利的個人。強調參與,不鼓勵相互對比。
日本人的團體觀念很強,認為自己只有在團體之中才有自己的價值。很多運動項目都是需要大家合作才可以運轉起來。這樣的教育更不容易培養出來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從小就懂得,和別人互相協調才可以取得成功的道理。
5、完全混班教育
在早上9:30之前,下午3:30以後,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很瘋狂。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成長感特別明顯。
中國的家長更喜歡「小班制」的教育方式,不希望其他的孩子「影響」到自己孩子的學習。其實,這樣的想法,也直接的阻斷了孩子們融入別人的機會。走入社會時,會更加的難適應。
6、教育孩子「笑」和「感謝」
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
問幼兒園到底教什麼?
答案卻只是——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
還教什麼?
還教學會說謝謝。
在日本,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和誰講話,「笑眯眯」最重要,一個笑眯眯的女孩最漂亮。幼兒園三年間,孩子在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同樣在進步,而收穫都是經由綜合教育的方式獲得的。
懂得感恩,才會懂得知足,知道知足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幸福。都說幸福是一種能力,從小有這樣的教育。想必,長大成人之後對世界的理解會更豁達和平和吧。
7、日本幼兒園重視「食育」
在中國,幼兒園的老師會鼓勵孩子吃飯動作快一點。日本更重視「食育」,提倡細嚼慢咽。
在「食育」中,「豐富的心靈」是重要的一環,它包括「快樂的進食過程」、「感謝的心」和「參與意識」,不僅教孩子正確地吃,還要從吃中體會出感恩、環保和節儉的內涵來。
快樂又充滿想像力的童年,從充滿愛的便當開始,吃了還想吃,也不願意浪費。吃飯之前日本人都會說一句「我開動了」,吃完飯之後,會說「謝謝款待」。這樣的習慣,有助於培養孩子感恩的心態。
8、斷食培養自控力
日本的斷食文化,據說起源於日本佛教,傳至今日,日本國內仍然有大量斷食療法的機構存在,可算是一種盛行的排毒、減肥的養生方法。
在日本,除了備孕、減肥、有慢性疾病的人會斷食以外,有健康意識的中產階層,也會定期奔赴坐落在風景區的斷食療法機構,排毒療養,調節身心,連孩子也一起去。
雖然斷食排毒不會餓,但是孩子要忍住饞,就很不容易。日本人認為無論對自己還是孩子,這都是自制力、韌性的絕好培養。
培養自己適當的忍耐能力,在今後漫長的人生中能夠經受的住更多的考驗和挑戰。機會都會給有準備的人。有準備,所講的也許就是這長期的等待和忍耐。
9、大便習慣,從幼兒抓起
日本幼兒園裡有「大便教室」,老師扮成「大便先生」到各個學校登門授課,告訴孩子們大便與人體健康的關係,還帶著孩子們用粘土做各種形狀的「大便」,告訴他們:哪種大便健康,哪種不太健康,應該在飲食上注意什麼,等等。
在1歲半就開始進行使用便器的訓練。在孩子專用的廁所,放著一大排沖水便器,孩子一入托就通過保育員人盯人的訓練,學習正確使用廁所和清潔身體的方法。
1歲半,自己擦屁屁。而在中國,我們有多少孩子小學一年級大便還不能自理,難道是日本的娃娃更聰明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正確的教育卻可以使孩子變得更「聰明」!
10、寒冬穿短褲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冬天無論多麼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剛入園的時候,三天兩頭就凍病了。而日本媽媽說起這事,答案叫人目瞪口呆:「是啊,就是讓他們得病的啊。
每天都會以這種方式在寒冬里鍛煉身體。日本的父母從小就不讓孩子多穿,目的是讓孩子有健康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半裸上身的小朋友,即使在冬天也很有活力地在玩。
冬季的耐寒體驗可能是讓很多中國家長目瞪口呆的一項。一到冬天恨不得讓孩子批條棉被在身上的中國家長,一定不忍心讓孩子「受罪」吧!說是「受罪」,其實也是對孩子的鍛煉。
對比日本的幼兒教育,來看看我們的孩子——為了孩子們能成為未來人群中的佼佼者,家長們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而當他們進入社會時,卻連面試也需要父母陪,一杯水也不會倒,椅子不能放齊,離開時電燈不會關,受不了工作壓力,浮躁而輕易跳槽,眼高手低。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自然人變為社會人,學會認知、做事、合作和生存。教育就是社會化成人與孩子自然本能的相互妥協和對抗過程,通過寓教於樂與嚴格培訓的方式,將更為優秀的制度、品德和性格傳遞給孩子,鑄就孩子完善的社會性格和整個民族的個性。